人民的力量--常德国动人防历史中的平凡英雄与时代担当
讲述人:肖林云
亲爱的朋友们:
大家好!今天,我们一同走进常德国动人防的历史长河,探寻那些凝聚着普通人心血的动人故事。从抗战到新时代,常德国动人防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平凡英雄的担当。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常德,成为了日军空袭的重点目标。在那个没有现代专业人防组织的艰难岁月里,常德民众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家园的热爱,自发形成了独特的“防空互助”模式,用血肉之躯守护着这座城市。
城内居民自发组织,未雨绸缪。他们不辞辛劳,在城外郊区挖掘简易防空洞,或是寻找天然山洞作为避难所。这些简陋的避难场所,是他们在战火中为家人、为同胞争取生存机会的希望之地。每当瞭望哨传来危险信号,青壮年们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,主动承担起组织老人、儿童转移的重任。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,它体现的是常德人民的团结与担当,是对生命的珍视与守护。
展开剩余77%1941年11月,日军对常德发动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,同时伴随着疯狂的空袭,常德城满目疮痍。然而,灾难并没有击垮常德人民。民众们纷纷拿起锄头、扁担,自发投入到救援与重建工作中。德山一带的村民们自发组成“担架队”,他们徒步数十里,穿越崎岖的山路,将伤员送往临时医疗点。许多人因此耽误了农时,但他们毫无怨言。他们的付出,是对同胞的大爱,是在绝境中对生命的执着坚守。
同时,一些普通市民、商贩也化身为“瞭望员”。他们不顾危险,爬上城头、高屋顶,密切观察敌机动向。一旦发现敌情,便通过敲锣、喊话等最原始却最有效的方式传递警报。在通讯落后的年代,这些“土办法”成为了重要的防空预警手段,为城内居民争取了宝贵的疏散时间。他们的身影,在战火中显得那样渺小,却又那样伟大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为保卫家园贡献着力量。
20世纪60-70年代,全国掀起了“深挖洞、广积粮”的人防建设热潮。常德城乡居民积极响应号召,全民参与到地下工事修建中,那段岁月,成为了无数常德人共同的集体记忆。
常德棉纺厂、常德电机厂等企业的职工们,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后,没有选择休息,而是自发携带工具,奔赴厂区附近的人防工地义务施工。许多人手上磨出了血泡,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,依然咬牙坚持。据老职工回忆,当时工厂会按班组分配任务,大家都以“提前完成工事建设”为荣。他们用汗水和努力,在地下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。
中小学也将国防人防教育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。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,积极参与简易防空洞的土方清理、材料运输等辅助工作。在常德市一中,同学们争分夺秒,为校内人防工程搬运砖块。年龄较小的学生则负责给施工人员送水、送饭。他们用稚嫩的肩膀,扛起了自己对国家、对城市的责任。“全民参与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,它在每一个常德人的心中生根发芽。
时光流转,我们走进了新时代。随着常德国动人防工作转向“平战结合”,社区居民和志愿者成为了国防人防宣传与应急演练的主力军,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诠释着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。
在市城区,常德市国动办组建了由工程技术骨干组成的早期人防工程排查队。这些专业人员,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,自发研究早期人防工程的结构特点与安全隐患。他们怀着对城市安全的责任感,深入老旧社区、地下空间,开展“人防工程安全隐患排查”行动,用他们的专业与坚守,为城市筑牢了一道安全屏障。
在推进国防人防进社区的过程中,2021年7月,常德市人防办联合滨湖社区组织开展了众创平安志愿服务活动。活动当天,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展示着国防人防知识要点;咨询台前,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热情地迎接陆续前来的居民。专业讲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,为居民们详细讲解国防人防的重要意义、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的知识。
从抗战时期的生死互助,到冷战时期的全民建设,再到新时代的全民参与,常德人民在国防人防事业中始终团结一心,无私奉献。这些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“人民防空为人民”的深刻内涵。
如今,常德市国动办与市发展改革委合为一家,这为国防人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。新时期,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些平凡英雄的精神,将国防人防与城市的经济发展、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。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,更加饱满的热情,投入到工作中去,为常德的安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,共同书写常德国动事业的新篇章!
谢谢大家!
供稿:市发展改革委机关八支部
混音:林海
编辑:雷晰涵
发布于:北京市正规股票配资网址,甄牛策略,股票杠杆平台哪个好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