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︱陆弃
鲁迅抽烟的壁画,被举报了。理由是可能误导青少年,甚至会让人聚集在壁画前抽烟,危害公众健康。听上去逻辑完整,文明满满。但转念一想,鲁迅在天之灵,估计要气得再点一根烟。
这事儿一开始还挺荒诞。鲁迅抽烟,不是经典形象吗?从课本到纪念馆,从木刻到雕塑,我们几乎见惯不怪。偏偏到了壁画这儿,有人突然觉得受不了,要上升到“青少年教育”的高度。这种操作,就像你天天能看见啤酒广告,却突然有人举报超市里卖花生米会误导青少年喝酒一样,滑稽得很。
再说这壁画,背景可不简单。二十年前就有过官司。原作者李以泰说,鲁迅故里抄袭了他1974年的版画,还“魔改”了三条烟纹,结果把“沉思的鲁迅”画成了“烟民鲁迅”。文化部当时还把这案子列为“全国八大侵权案”。最后法院判赔32万,并要求拆除。但结果呢?没拆。为什么?因为市民、专家都觉得壁画有气质,能留。甚至连鲁迅故里都设了禁烟区,明确说壁画不是鼓励抽烟。可见,这幅壁画早就被社会默许、被历史“留任”了。
展开剩余71%可偏偏到了今天,举报又来了。理由是这画会诱导青少年学抽烟。说得义正辞严,可仔细掰扯就透着虚。首先,鲁迅爱抽烟,这本来就是事实。《藤野先生》里他亲口写到写作时抽烟,友人回忆也多次提到他一边写作一边抽烟。再说鲁迅因烟致病,这点他本人也清楚,还试过戒烟,但没彻底成功。这些都是铁证。问题是,我们到底要不要在公共文化场合承认这段历史?要不要因为青少年可能学坏,就把历史人物的真实切掉?
这种逻辑,走到极端就是——所有电影不能有酒,所有书里不能写争吵,所有名人纪念馆里不能有他们的缺点。那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群虚拟的圣人,而不是活生生的人。青少年难道真会被一幅壁画带跑偏?他们每天面对的,是遍地小卖部的香烟广告,是社交媒体里酷炫的明星形象,是同龄人递过来的第一根烟,而不是墙上一幅静止的画。
更要命的是,这次舆论战里,双方还轮番甩假消息。支持拆的,说鲁迅亲笔信里写自己写作时从不抽烟。结果信是真有,但根本没提抽烟。支持留的,也有人拿不靠谱的段子编故事。一个举报,演变成真假混杂的网络撕裂,倒是挺符合当下节奏——谁还在乎事实,重要的是情绪要爽。
学术界呢?也早吵翻了。美国研究说,青少年看电影里抽烟镜头多,就更容易抽烟,概率高三倍。听上去吓人。但后来的大样本研究又说,这个效应值微乎其微,几乎可以忽略。甚至有人发现,电影里的抽烟镜头在增加,可青少年抽烟率却在下降。那问题出在哪?出在问卷设计——先给受访者一个暗示,他们就容易顺着答。久而久之,研究结果反倒成了循环自证的陷阱。
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“鲁迅能不能抽烟”,而是“公共空间要不要一刀切”。举报者的逻辑,放大了“画里抽烟=现实里会抽烟”的等式。可真正的问题不在画,而在现实的二手烟。在公交站、写字楼门口、甚至医院大门口,明令禁止吸烟,结果有人照抽不误。对青少年来说,影响更直观的不是一幅壁画,而是身边的大人们到底怎么做。
更尖锐地说,这种举报背后的潜台词是:青少年没有独立思考力,他们就像白纸,看到什么就学什么。所以我们要替他们“过滤世界”。但问题是,鲁迅最讨厌的,恰恰就是这种“替你想好”的姿态。他一生写文章,就是在拆伪道德、砸假圣像。结果到了今天,他被“父爱式”举报保护了一把,这讽刺不讽刺?
你看,这就是当代社会的缩影:我们一边呼喊要真实,要历史的厚度;一边又急着粉饰,怕这怕那,生怕孩子们看见不完美的东西。结果就是“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”,有人觉得鲁迅抽烟才真实,有人觉得鲁迅抽烟是误导。可真相其实很简单:鲁迅活过,他抽过烟,这就是事实。把事实粉饰掉,不等于青少年就能活在无菌室里。
历史人物不是圣人塑像,公共文化也不是“净化器”。举报鲁迅抽烟壁画的逻辑,某种程度上跟举报卡通人物一样荒诞,只是换了个文明外壳。鲁迅要是知道自己被这样举报,估计会笑骂一句:果然,最大的敌人还是国人的小心眼。
发布于:江苏省正规股票配资网址,甄牛策略,股票杠杆平台哪个好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